科研概况
十三五以来,学校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整体获批民航局“四型”科研院所和“三大”基地,获批民航局重点实验室3个,获批天津市科研团队3个,获批省部级智库5个。
成立科技创新研究院,逐步整合校内优质科研资源,增强学校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航空器全球追踪监控、互联网安全测评、适航管理与技术研究、高端装备运行保障、空域规划与评估等平台均承担了较为重大的应用研究任务,安全科学与工程平台正在酝酿国家重点项目。学校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并全面支持面向2035民航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在民航高质量发展、全球节能减排、京津冀和粤港澳机场群建设、临空经济研究、通用航空“放管服”改革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智囊参谋作用。
五年来,获批新立项国家级项目136项、省部级项目135项。牵头承担并高质量完成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域航空安全监控技术及应用”。五年来,科研项目到账总经费7.6亿元,较“十二五”增长40.7%;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6项,较“十二五”增长16.1%。
学校列入天津市重点扶持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高校。学校自主研发的机场除冰系统和全自助行李托运系统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应用。推动民航科技创新(大兴)基地项目建设立项。助力天津市滨海新区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积极响应天津市委市政府号召,作为主要发起单位之一成立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作出一流贡献为使命,构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引领国际民航安全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瞄准科技自立自强,超前探索、领先创新,打造代表国家水平的民航安全战略研究领域,合纵连横、突破壁垒,整合存量、牵引增量,谋划筹建民航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民航科技前沿,瞄准五大发展主题,着力打造学校科研“新磁场”:
一是民机安全性与适航方向。面对下一代航空器安全保障问题的新挑战,研究机载安全装备创新和适航规章体系构建,确保未来适航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获得民航国际话语权;
二是空域安全运行方向。超前探索新一代空域运行技术,强化空地群体决策,打造集成化、自动化、实时安全监控与自保护的空管运行技术,助力“四强”空管建设;
三是未来机场及智能装备方向。研究机场物联感知、数字孪生、机场全要素数字化表达技术,研发面向未来的世界领先水平机场设计方法和智能装备,助力“四型”机场建设;
四是通用航空与无人机运输系统方向。研究无人机运行控制系统规范、空中交通规则以及适航审定标准,建立安全高效有序的智能网联无人机运输系统,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五是民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向。研究制定航空安全+环境约束下等效中国民航自主减排机制方案和实施标准,超前探索我国绿色民航发展目标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决路径。
做强科技创新研究院,从运输业和制造业交汇的视角,整合国内资源,在航空器安全性与适航领域,联合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着力解决民航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夯实基础、支撑发展,积极融入民航科教创新攻关联盟,全力打造民航科教创新联合体。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新捕京3522com科技园为依托,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全力支持民航优秀创新成果优先在大学科技园进行孵化转化,为民航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